4月11至13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何志森应我院"林家营造"师生团队的邀请,在我校开展学术讲座并组织了为期三天的"城市快修"工作坊。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探索,重新审视当下设计师当如何介入社区治理。
4月11日晚,南京林业大学二村朗月池畔的露天讲座吸引了上百名师生参与。何志森老师以"从观察到发现到行动"为题,分享其在城中村改造和田野调查中的深度观察。通过种种切身体悟,他强调了mapping是从"看"到"看见"的过程,并介绍了"发现"之后的行动策略。"建筑学这门学科给予你的不是让你成为一个指挥盖房子的建筑师,而是习得一种全新观看事物的方式"。讲座分享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与何老师进行交流与互动。
4月11日,来自南京各大高校和同济等22名位跨专业工作坊参与者们开始了为期三天的改造。"胶带,作为一种行动的策略"是本次工作坊的主题。成员们深入南京七家湾社区棚户区,以胶带为媒介展开多元实践。"车闸消失计划"小组通过长时间停留场地观察老年群体进出菜市场方式,对人群进行参与式观察;"重生之我出生在失物招领墙"小组则收集居民遗落物件,用胶带拼贴出棚户区的闲置物品循环流通墙;"大叔的停车位"小组在独居老爷爷家门前的挡雨布上用胶带制作"社区独居老人地图",提醒邻里和社区管理者"独居隐形群体"的存在;另有成员为独居老人修补墙布、制作艺术座椅,布置旧物展陈空间。这些行动始终遵循"轻介入"原则,吸引社区居民参与。
4月13日的总结会上,成员们分享自己的行动成果。我院副教授杨艺红针对部分实践成果提出关键反思:"设计需要感知真实需求。"何志森老师也强调了设计师在社区中的行动不同于通俗意义上的"送温暖",并与大家共同探讨"专业者的设计"与"非专业者的设计"之间的区别。为期三天的工作坊活动打开了学生们一种新的观察视角与实践思维:"当设计落地之时,改变才刚刚开始。"
供稿、供图:朱明月
审核:邱冰、杨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