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风景园林专业10+高校联合毕业设计中期汇报活动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5-09 点击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承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支持、南京汤山温泉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支持的2025年全国风景园林专业10+高校联合毕业设计"南都繁会、古市新生——南京市汤山古集镇片区景观规划设计"中期汇报活动,于2025年4月26日顺利进行。本次中期汇报由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共同承办,来自17所院校的19组联合毕设师生共同参与,相聚云端,通过线上平台展示各组精彩成果。

2025年联合毕业设计选题为"南都繁会、古市新生"南京市汤山古集镇片区景观规划设计,聚焦于历史文化价值与生态更新潜力,旨在引导学生重构传统街区的空间叙事,通过生态修复、文化植入与功能重组激活汤山老街的当代活力。活动期望各校师生群策群力,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景观引领、文旅共生、社区共治"的新范式,实现多脉带动下的文化复兴、生态提质与产业升级,为长江经济带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提供示范性样本。

部分参会师生合影

参与单位

主办单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

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承办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中期汇报承办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联合主办单位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

协办单位

南京汤山温泉文化旅游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联合承办单位

(按学校代码排序)

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0016)

中国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10019)

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10056)

天津美术学院 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10073)

河北工程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10076)

沈阳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10153)

苏州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0332)

山东建筑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10430)

华中农业大学 园艺林学学院(10504)

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10564)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1061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学院(10703)

长安大学 建筑学院(10710)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10792)


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设计系主任朱逊教授主持。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邱冰教授、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竞红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陈剑飞教授出席活动并致辞。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邱冰教授在致辞中向活动主办方、协办单位及承办单位致谢,并对参与师生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终坚持本科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理念,此次联合毕业设计不仅搭建了校际交流与实践提升的平台,更通过校企协同创新,使本科人才培养更加贴近行业实际需求。邱冰教授还简要介绍了本次"南都繁会、古市新生"选题的时代背景及前期工作进展。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邱冰教授致辞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竞红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跨区域云端联合毕业设计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取得三方面成效:一是建立多校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二是探索生态—社会—文化—技术多维融合的教学实践;三是搭建校际教育理念与设计创新交流平台。这一创新模式有力响应了国家在生态修复、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战略需求,期待各团队充分展示创新设计成果。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王竞红教授致辞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陈剑飞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联合毕业设计紧扣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以汤山老街保护与活化这一时代课题为切入点,既检验专业能力,更彰显学科价值。期待通过跨学科、跨地域协作,探索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为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希望与各校同仁深入交流,共同开拓风景园林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模式,为推动学科发展注入新活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陈剑飞教授致辞

分组汇报

汇报环节分为A、B、C三个分会场,分别由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崔志华副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吴松涛教授、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许大为教授三位老师主持。来自17所高等院校的19组联合毕业设计团队代表,立足前期实地考察与现状研判,从多元专业维度切入,精准定位关键问题,创新求解策略,凝练出特色鲜明的阶段性规划设计成果。各参与高校指导教师对方案进行了专业点评。各院校汇报方案概述如下:

分会场A组:

北京建筑大学

题目:南都繁会·古市新生——南京市汤山古集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设计聚焦场地"文化断层、功能衰退、社区失活"三大核心问题,构建"文化—功能—社区"三位一体再生体系,打造可持续的历史街区更新范式。具体策略包括通过场景化叙事唤醒历史基因的文化维度,以多元赋能重构发展逻辑的功能维度,及建立多元共生韧性体系的社区维度。规划提出分阶段实施路径,在近期重点遗产活化筑基、中期推进文化创新与社区治理、远期实现诗意栖居与产业共生,最终达成汤山老街的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

题目:山脉水络、汤城焕新——基于城市双修理论的南京汤山片区城市更新设计

基于城市双修理论指导,创新性运用"城市针灸"的规划方法,采取系统性微更新策略实现场地的有机再生。打造特色门户和生态廊道强化场所精神,,构建绿色社区网络并培育文创业态,规划八大功能板块融合现代需求与历史传承。通过精准把握场地特质与问题症结,采用渐进式更新方式,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同时注入新的活力,探索出一条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

华中农业大学(第一组)

题目:寺水沁五行、古市愈新生——基于"城市针灸"理论的南京古集镇景观更新设计

基于南京汤山温泉老街千年疗愈文化底蕴,融合中医五行理论与环境心理学,构建"自然—人体—文化"三位一体的沉浸式疗愈体系。规划立足汤山新城发展定位,提出"一城四社区"的空间发展策略。北部依山就势打造高品质温泉生态旅游区,南部与东部构建连续开放的公共空间系统,形成山水相依的城市中心格局。同时,通过小微空间精准介入,激活城市自组织更新能力,实现历史疗愈文化的当代转译与空间再生。

华中农业大学(第二组)

题目:气韵三章山水四时、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南京市汤山古集镇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汤火气、香火气、烟火气"三大文化元素为核心,创新提出"气韵三章·山水四时"的规划理念。通过"气韵烟火"设计策略,构建自然之气、场地人气与人文精气的三元循环体系,实现"以气养气"的生态人文互动机制。设计遵循四大原则:微改精修活化再生,文脉延续记忆重构,循环利用资源再生,弹性设计动态评估。以人为媒介完成从自然物质到精神价值的转化提升,最终提出"有温度的人文体验、有气度的空间品质"的双重愿景。

天津美术学院

题目:汤山遗梦——在历史中构建文化体验与生态的和谐交融

基于"文化—生态"协同发展理念,提出"双核—双轴"空间干预策略。 "双核"触媒节点包括:民国风貌展示区,即运用空间叙事手法再现历史场景;温泉主题景观节点,融合疗愈功能与现代游憩需求。"双轴"线性系统由生态景观廊道与传统商业街巷构成,通过空间连接度优化实现系统整合。在保持社区生活功能基础上构建了地域性历史街区更新范式,为汤山温泉度假区提供了重要的空间支撑。

河北工程大学

题目:森泉漫境·古城颐年——汤山古集镇四维康养聚落营造

基于场地四维价值解析构建"医养融合"创新框架。通过"四季全时"景观疗愈系统和"全龄共享"服务体系,打造"四序观复·五感归真"多维疗愈体验,整合自然疗愈环境、四季景观序列、五感体验场景及慢生活美学体系,形成四维协同的生命焕新机制,实现"自然疗愈"与"文化赋能"双重目标,为康养旅游提供创新范式。

分会场B组:

沈阳建筑大学

题目:南都繁会·古市新生——南京市汤山古集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设计立足汤山特色动植物资源,创新提出"文化为魂·蝴蝶为媒"的生态文旅发展范式,即打造蝴蝶主题沉浸式体验场景,对接长三角文旅市场需求;开发智慧化互动产品,联动周边景区形成旅游闭环;构建数字营销与生态循环双平台,创新野生动物友好型城市发展模式。采用数字化互动营销策略,实现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的有机统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

题目:游城四时景、环郭万籁生

设计以汤山"温泉+山水"特色为本底构建"文旅—康养—生态"三系融合体系。文旅系统打造"名人—民俗—地质"三条文化廊道,形成五大主题体验区;康养系统构建"养生节点+慢行网络"双维结构,植入温泉栈道等特色空间;生态系统通过口袋公园等绿色介入修复生态网络。三大系统形成"文化为血、生态为脉、康养为气"的有机生命体,系统化解场地商业活力不足等问题,最终塑造"文化为魂、生态为网、康养为脉"的有机生命体。

东北林业大学

题目:耦栖织境、韧脉共章——寻找生态人文耦联发展出路

设计以"耦栖·脉动"为核心理念,通过"轨道—温泉—生态"三流闭环系统,激活"温泉康养、现代农业、智慧制造与休闲文旅"四大产业集群。方案创新提出四维耦联机制:能量循环重塑代谢系统,形态耦联编码生态基因,信息交互构建神经网络,价值重构缔结生态契约。最终实现森林脉动、温泉呼吸、农田代谢与社区生活的有机融合,形成"能量—形态—信息—价值"四重奏的生命网络,达成生态与人文的协同共生。

南京林业大学(第一组)

题目:南都繁会·古市新生——南京市汤山古集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设计立足"人民城市"理念,通过"二轴三带三核"空间格局(三生融合轴、城乡活力轴;生态带、文化带、产业带;民俗等三大核心区)构建"农文旅共生、产城景一体"的南京近郊文化田园综合体与现代化城乡融合示范区。方案遵循LID最小干预原则,沿时间维度(远古—明清—当代)与感知维度(水利格局—蓝绿网络)双重脉络,打造九大主题功能区,实现生态基底保护与空间活力重塑的有机统一。

南京林业大学(第二组)

题目:汤泉溯源,赋岁月以文明

设计构建"时空耦合"叙事体系,通过"物质载体—文化内涵"双轨并行策略激活历史街区。在时间维度上,系统梳理六朝至民国时期汤山浴场的演进脉络;在空间维度上,运用界面重构和多维叠合技术,以"节点—路径—基面"三级叙事体系有机串联历史片段。最终实现"温泉记忆"、"市井生活"、"地质变迁"三大主题的沉浸式叙事表达,成功将千年文脉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延续的活态文化遗产。

苏州科技大学

题目:无何有·市集

设计以庄子"无为共生"哲学为核心理念,构建"生态—文化—人居"三维共生体系。生态维度践行"山水无为"的自然伦理,文化维度采用"留白叙事"的历史对话,人居维度营造"烟火适度"的市井生活。采用"三网交织"空间策略——生态网修复自然基底、文化网激活历史节点、人居网优化社区服务,实现生态脉络修复、文化记忆再生与社区活力提升的有机统一,最终达成"天人合一"的古镇再生愿景。

山东建筑大学

题目:汤脉织境:时空共栖的疗愈热土

创新提出"层级叙事"设计框架,通过"历史挖掘—叙事转译—价值再生"三步活化汤山古驿站。分层解析场地的历史层积特征,继而串联"汤山—汤水—汤泉"生态要素与"地—路—情"人文要素,构建"双线交织"叙事结构:明线以汤水河串联四大功能区,暗线联动历史遗址。最终,通过生态廊道修复、水陆节点营造和功能区活化,实现"时空共栖·汤脉织境"的疗愈型叙事再生,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可体验的空间语言。

分会场C组:

天津大学

题目:栖游互嵌 四时和融——以空间生产理论为指导的南京汤山古集镇片区改造

设计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构建"居旅共生"的温泉社区发展范式。通过"十字双轴一带"空间结构实现"四区联动"功能组织。方案提出由常住旅游项目和节庆特色旅游项目构成的"四季全时"活动策划体系,整合温泉康养、文化娱乐、自然体验与居住生活四大功能模块,从物质空间生产、社会关系重构与情感体验营造三个维度,实现空间商品化与工具理性的超越。

华南农业大学

题目:集市经济下的汤山街市空间可变性重塑模式探索

设计创新性的基于《尊生八笺》、《清明上河图》等古籍古画的图像类型学分析,提取传统市集空间要素,构建"四类市集+五型街巷"的空间组织策略与模块化设计体系,通过可组装的模块化家具系统(种植模块、桌椅模块、储存模块、售卖模块)实现功能弹性配置。同时,融合传统灯棚元素与现代交互技术,打造兼具文化传承与当代活力的市井空间。

重庆大学

题目:泉汲古源·烟火新栖

设计以"泉汲古源·烟火新栖"为主题,构建"文脉溯源—温泉赋能—空间织构—精神栖居"四维愿景体系。通过追溯人类文明与温泉文化双源头,形成文化分区与活动体系;复兴"垂钓温泉"与"市井温泉"两大主题产业;构建"两带多节点"空间秩序补全社区功能与记忆地标,打造具有完整空间结构与精神认同的温泉栖居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题目:一街阅千年·商居共新生

方案一以"织脉—织韵—织境"策略体系,重构"山链—水网—绿巷"生态基底;打造"商旅文"耦合时空折叠空间;深耕"温泉+历史+市井"三位一体文化名片,结合非遗活化、业态升级与社区参与实现历史文脉与现代商业的时空对话。方案二提出"古今共生、主客共生、水城共生"设计策略,实现"复现—传承—融合"功能发展路径、"分级管控—收益分配—文化融合"空间模式,以及"海绵筑基—分段驳岸—弹性设计"的生态修复,实现历史场景活化、社区共享治理与滨水空间升级的有机统一。

长安大学

题目:南都繁会·古市新生——南京市汤山古集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设计立足"生态筑基—文化赋能—产业升级"三位一体策略,构建汤山老街可持续发展框架:生态层面通过海绵城市技术构建蓝绿基础设施网络,文化层面以月色经济为媒介活化历史空间,产业层面培育康养科创产业集群,实现生态韧性提升、文化遗产活化与产业动能转换打造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复合型城市更新示小镇。

天津城建大学

题目:栖霞叠境、涸脉复涌——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汤山古集镇片区景观规划设计

设计以"城市双修"为理念,通过生态修复构建绿色网络,人文重塑激活集体记忆,文化传承延续历史文脉。以汤山地质、温泉文化为载体,打造集科教、休闲、文旅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实现"栖霞叠境·涸脉复涌"的转型愿景,让历史与未来共鸣,成为"呼吸记忆"的生态文旅典范。

闭幕仪式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杨云峰副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的闭幕仪式。来自17所高校的指导教师在总结会上对学生中期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一致认为其设计方案均展现出完整的理论框架与清晰的概念逻辑,能够系统性地整合场地各类优势与限制条件,具有独特的创新视角与鲜明的设计特色。与会导师指出,南京市汤山古集片区景观规划设计紧扣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体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从规模扩张向品质提升的转型要求,亟需统筹生态、文脉、宜居等多维要素,对跨专业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各位导师对即将到来的终期答辩表达了殷切期待,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完善方案,交出更高质量的最终成果。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杨云峰副教授主持闭幕仪式


供图:侯韫婧、赵巍

供稿:朱逊、卞晴

审核:邱冰、杨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