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壮族风情——风景园林学院赴广西百色暑期社会实践走笔

发布时间:2018-09-01 点击

从百色起义纪念馆到田东县右江苏维埃政府旧址;从百色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到田东县脱贫攻坚作战指挥部;从瑶族作登民族乡到平马镇、思林镇、义圩镇……

8月12日至19日,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情系桂北,向党百色”实践团赴广西百色开启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在这里展开了一次学习之旅、传承红色精神,感受“醉”美壮族风情。百色,位于广西省西北部,是著名的革命胜地,邓小平同志曾经在这里发动和领导百色起义,在这片热土上留下许多宝贵的历史财富。百色市是以铝为主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工业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也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

探寻“红色精神”

8月13日,风景园林学院师生一行走进百色市革命老区的红色旅游胜地——百色起义纪念馆。 在这里,大家倾听了百色起义的经过、红七军光辉的战斗历程和右江各族人民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进行的英勇斗争……

百色起义纪念馆位于广西自治区百色市东北郊迎龙山,由张云逸大将提议,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批准,成立于1961年,原名“右江革命文物馆”。实践团队参观了百色起义的经过、红七军光辉的战斗历程和右江各族人民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进行的英勇斗争等馆内展览节点。在起义中,邓小平同志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百色革命政权的建立形成了一篇篇革命史诗,同学们在理解中深刻体会了解放中国和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也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8月14日,师生走进百色市田东县右江苏维埃政府旧址,它见证了邓小平、张云逸发动和领导的“百色起义”宣告成功和右江苏维埃政府领导机构的组建。在这里,南林大的学子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参观了邓小平、张云逸等同志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为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同志们艰苦卓绝,力图从思想上、风俗上、社会经济上改变贫困,他们的红色精神深刻鼓舞了当代革命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响了精准扶贫攻坚战。

在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员始终朝着先进的道路带领我们前进,时代的红尘淹不过社会的进步,百色市的红城文化正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新时代的青年们。

助力“脱贫攻坚

8月15日,团队到达百色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听取“扶贫攻坚”讲座。扶贫办乃尚权主任主持会议,为同学们重点介绍了百色片区内贫困原因和扶贫现状。团队指导老师钱可敦与乃尚权主任交流了高校学生“建档立卡”的问题。百色市贫困人口绝对数和贫困发生率居自治区首位,是全国、全区扶贫开发攻坚的主战场。2018年,百色市把扶贫列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努力探索一条把水浇到“穷根”上的“滴灌式”精准扶贫之路,实现高质量脱贫。会中,双反积极参讨论,共同探讨大学生在精准扶贫中起到的作用,大家充满“正能量”,对未来充信心,决心助力改变贫困阻力。

随后,同学们到达百色市重点扶贫县——田东县,多彩田东,民族民族团结、产业发展白色人民的福祉。走进瑶族作登乡,这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辖下的唯一民族乡,有壮、瑶、汉、侗族和仫佬族五个民族。建乡20多年来,瑶乡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如今,金锁呐已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地人天天唱起《七月吹风歌》,惹得众人欢呼。作登乡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唱着民族团结的歌。经过蜿蜒的山路,同学们来到作登乡平略村定略屯,路上偶遇了该村小组长黄华秦,他满怀深情地说:“由衷感谢所有的帮扶干部,他们就像我们的亲人,我相信脱贫攻坚一定能赢。” 在这里师生们体验了自动化的科学养殖模式,了解了乡村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展西贡蕉、两面针、蜜柚种植技术培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养鸡场和鸽舍,大家亲自见证了鸽子下蛋、破蛋而出、喂养的科技养殖的全过程。“家有三亩桑,孩子上学不用慌。”这是田东县思林镇双燕村群众流传的一句顺口溜。

8月16日,师生们来到双林镇走访,该镇有473户1556人,贫困发生率目前2018年只有0.93%,双林镇的脱贫梦就是产业梦,桑蚕业成为该镇你们致富的重要支撑。在双燕村,师生们了解到整个村子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占比50%以上,但是乡村的发展速度较快。村里大多数是古稀老人,子女成家出外务工,人均年收入都可以达到4000以上。在一位爷爷家中,通过照片,可以看见墙上照片上“黑珍珠家族”已经有30多位家庭成员了。爷爷脸带微笑用壮语跟同学们说:“我的生活挺好的。”每当师生们问起“扶贫”时,村民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乡村就是村民的家,每个人都其乐融融,“扶贫”不在“扶”,而在暖人心。                                                           

体验生态之旅

8月17日,师生深入田东县平马镇合恒村那恒屯、义圩镇世木村探访“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靠大家”是广流传在那恒屯的一句话,平马镇合恒村那恒屯是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地区,现已脱贫摘帽,乡村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在其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共同负责的“清洁乡村”是它最突出的“标签”。村史馆是合恒村那恒屯发展的起点,也是村文化整合的地方。该村正在对那恒红军码头、红军船、江边路做进一步规划,让红色旅游开发与乡美丽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走进义圩镇世木村,师生们感受到这里以山地油茶农业作为产业发展,林业经济作用远大于旅游产业作用。全村直辖10个自然屯16个村民小组,632户2735人,主要经济来源是油茶种植业和劳务输出,该村发挥村“三委”和合作社引领作用,引导群众进行种植山茶油2万多亩,甘蔗两千多亩,构建了“党建+扶贫+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师生们发挥林业大学的优势与当地村民开展了“产、学、研”交流会,实地了解产业现状。“树种老龄化严重,种植密度很大,一年一季每亩获得500-600元,人工费还是非常高”“这里油茶花不是很漂亮?”“11月是农忙,经济拉不上,旅游产业怎么发展”。“扶贫”始终是乡村建设的第一要义,美丽乡村建设要与产业发展并行……

8月18日,师生们到达了百色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广西百色市靖西县生态旅游景区。百色市靖西县,地处中越边境,边境线长152.5公里。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是全国典型的壮族人口聚居地,靖西利用其四季如春的自然风光和黑壮文化,重点发展旅游业。第一个体验点是靖西市区西北方向的渠洋湖景区(AAA),渠洋湖是一个大型的喀斯特高原湖泊水库,被誉为靖西山水的最佳代表。渠洋湖水质优良,清澈见底,内有有大小岛屿十多个,沿岸有海拔一千多米的岜行山,以及掩映在绿树翠竹当中的几百个壮族干栏式村寨。靖西市利用天然生态环境将农业与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形成“无污染”的经济优势。除此景点外,靖西市还通过市区的辐射,景区环绕分布设置,形成一个旅游集群,包括龙潭湿地公园、鹅泉景区、五岭森林公园、古龙水源林保护区等。

第二个体验点是处在靖西边境的德天跨国瀑布(AAAA),直到下4时30分,游客数量仍然很多,大都数旅游团也将此作为边境旅游的必去项目。这里独特之处不只是瀑布山水,更是通过爱国边境文化宣传融入到了生态旅游之中。靖西县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还需要多方面考虑,多方共同努力,更需要大学生持续关注。乡村旅游不应限制在“乡村”里,而需克服过度盈利的人为生态式旅游。这里的黑壮文化展览中心彰显民族歌舞与民族习俗。壮族姑娘们热情歌舞,充分凸显了壮族风土人情。“真是“醉”美壮族风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南林的师生,传承民族文化,宣扬爱国教育,促进生态旅游生态发展,助力乡村“脱贫”一样都不能丢!

                                                                   供稿人:钱可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