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来我院做“文学与图像之符号关系”学术报告

发布时间:2024-04-01 点击

应我院城市设计系邀请,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于2024年3月29日下午在学院报告厅为师生作题为“文学与图像之符号关系”的学术讲座。此次活动由副院长曹加杰教授主持,风景园林学院多位老师以及在校多个专业百余位学生共同聆听了讲座。



赵宪章教授,历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教授等。主要从事形式美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推举“通过形式阐发意义”的学术方法。著有《文艺学方法通论》《西方形式美学》《文体形式论》《文学图像论》《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主编)。曾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



讲座开始,赵教授首先宏观概述了西方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的兴起不是偶然,所谓“文学遭遇图像时代”是其直接背景,同时带来了“语图符号危机”。并以徐冰的《天书》与《地书》揭示“言说”与“图说”之间的矛盾。

其次,在文图关系的论述中,赵教授以时间为脉络梳理了文学与图像关系,向我们阐述了文学与图像研究由何兴起,文图关系如何从西学转化为中学,并结合钱钟书的论述,阐述了语图符号的相互摹仿所表现出“顺势”“逆势”现象,图像模仿语言是“顺势而为”,反之则为逆势。

接着,又以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艺术作品《形象的背叛》为案例,引发出三种不同角度的阐释。一般的阐释告诫观众“不应过分相信艺术的再现功能”;福柯的阐释为“语句对图像的解构”;赵教授的阐述是“语言对图像的驱逐”。

最后,赵教授以鲁迅的版画和文字中的色彩对比,说明鲁迅的文学语象和版画视像之间的联系来自语象和视像的统觉共享。

讲座后,参会师生们就文学与图像的符号关系进行了讨论,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同学就赵教授理论中强调的“物”作为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载体和摹仿的对象提出问题,赵宪章教授耐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